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财经 >  >> 
【历史上的武器】14:“欧根亲王”号重巡洋舰
来源: 哔哩哔哩      时间:2023-08-22 22:44:33

本文的后续部分和图片今天来不及写了,明天会补上,请各位读者见谅!

75年前的今天,1938年8月22日,纳粹德国“希佩尔”级“欧根亲王”号重巡洋舰下水。

根据《凡尔赛条约》的规定,一战战败后的德国拥有的最大战舰排水量要小于10160吨;而1930年的《伦敦海军条约》将巡洋舰类型分为两类:配备203mm火炮的重巡洋舰和配备155mm火炮的轻巡洋舰。随着1933年希特勒上台,凡尔赛条约失效,德国也开始重整军备。随后德国与英国签订了英德海军协议,德国因此能建造5艘1万吨排水量的船只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“希佩尔海军上将”级重巡洋舰(Admiral Hipper class)诞生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“希佩尔海军上将”级重巡洋舰(Admiral Hipper class)由纳粹德国从1934年开始设计,是一级破交作战用的大型远洋巡洋舰,具有舰体长、长宽比大、航速高的特点。该级重巡采用纵向钢框架,船体被分成14个水密舱,在高速航行时较为平稳,但在低速前行时容易受到恶劣海况的影响。

该级重巡一共五艘:“希佩尔海军上将”号(Admiral Hipper)、“布吕歇尔”号(Blücher)、“欧根亲王”号(Prinz Eugen)、“塞德利茨”号(Seydlitz)和“吕佐夫”号(Lützow)。其中前三艘完工,后两舰原本作为装备4座三联装150mm舰炮的轻巡设计,后来和其他“希佩尔”采用相同设计。“塞德利茨”在建成95%时被要求改为航母,但没有完工;“吕佐夫”的船体于1940年2月被卖给苏联。

性能参数

“希佩尔海军上将”级每舰长宽规格不同——“希佩尔海军上将”号总长度205m,宽;“布吕歇尔”号长,宽22m,她们的设计吃水深度均为;“欧根亲王”号水线长,船长,宽,设计吃水深度为;“塞德利茨”和“吕佐夫”号(均未完工)的船长则为210m,宽。

“希佩尔海军上将”级重巡洋舰设计排水量16170吨,满载排水量18200吨,配备有12部瓦格纳式锅炉和3具布洛姆·沃斯式蒸汽轮机(Blohm & Voss),采用三轴螺旋桨驱动,动力系统总功率132000蒸汽马力,可以驱动“希佩尔”级达到32节(约59km/h)的最高航速。她们的战时舰员配置为51名军官和1548名水兵。

火力方面,主炮为8门203mm60倍径 SK C/34舰炮,安装在4座Drh LC/34双联装炮塔中,俯仰角-10°~37°,炮口初速925m/s,最大射程33540m(37°),可以反射穿甲弹、普通榴弹和弹底引信榴弹,此外每舰配备有40枚照明弹。“希佩尔”级可以携带至多1280发203mm炮弹,每门炮160发。

副炮为12门105mm65倍径 SK C/33高平两用炮,安装在6座双联装、三轴稳定的LC/31炮架中,其仰角可达80°,可以打击高的空中目标或处的地海目标。弹药种类包括榴弹、高爆燃烧弹和照明弹,弹药重。

此外,“希佩尔”级装备有12门37mm SK C/30高射炮、8门20mm Flak 38高射炮和4座三联装533mm鱼雷发射管,可以携带24枚G7a鱼雷。“希佩尔”级的烟囱和后主桅之间设有一座弹射器和一个机库,可以携带3架Ar-196水上飞机,用于侦察、校射和联络。

“希佩尔”级有着相对厚实的装甲:她的主装甲带厚80mm,船尾装甲带厚70mm;主炮炮塔正面厚105mm,侧面厚70mm;105mm炮塔炮盾厚10~15mm;指挥塔正面装甲厚150mm,顶部厚50mm,防空火控指挥仪装甲厚17mm;舰体上层甲板厚30mm,核心区甲板厚20~50mm,其余部分甲板仅厚12mm。舰船的水下部分配备有20mm厚的防鱼雷隔舱。

“欧根亲王”的改进

相比“希佩尔”级的前两位姐姐,“欧根亲王”在原有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。“欧根亲王”原计划船长,但在建造时拉长了舰体至并安装了新的舰艏,降低了她在恶劣天气中受到的影响,不过排水量也因此增加至16970吨。动力系统方面,“欧根亲王”采用了日耳曼尼亚造船厂(Germaniawerft)的蒸汽轮机,功率同样为132000蒸汽马力,转向由一片方向舵控制。

电力系统方面,“欧根亲王”配备了3台150kW柴油发电机,4台460kW涡轮发电机,1台230kW涡轮发电机和1台150 kW交流发电机,发电机的运行功率为220V。

在战争后期,“欧根亲王”和“希佩尔”都拆除了部分37mm防空炮换装40mm博福斯高射炮。

幸运舰——“欧根亲王”的服役生涯

1935年11月16日,“希佩尔”级3号舰的建造合同正式签署,1936年4月23日,该舰由德国基尔的日耳曼尼亚造船厂(Germaniawerft)开工建造,工程代号564,合同代号“Kreuzer J”。1938年8月22日,该舰下水并正式命名为“欧根亲王”号,下水仪式由Ostmark省的总督主持,希特勒亲自出席了仪式。

1940年7月1日晚,英国皇家空军对基尔发动了空袭,还在造船厂的“欧根亲王”受到了两次较轻的损伤,这不妨碍她于8月1日进入纳粹德国海军服役。1940年下旬,她在波罗的海进行了试航。1941年初,舰上的炮手们进行了炮击训练,随后她在干船坞内进行作战前最后的维护和改进。4月,“欧根亲王”和新锐的“俾斯麦”号战列舰在波罗的海进行了演习,随后她们被选中参与“莱茵演习”行动,这是一次突入大西洋进行破交作战的行动。

莱茵演习与丹麦海峡海战

1941年4月23日,“欧根亲王”在前往基尔的途中触了一枚英国飞机投下的磁性水雷,造成她的螺旋桨、油箱和火控受损,行动不得不推迟。5月11日,欧根修理完成;5月18日,“欧根亲王”和“俾斯麦”在阿尔科纳角会合,由德国海军上将刚瑟·吕特晏斯(Günther Lütjens)指挥她们行动。她们得到了Z10、Z16、Z23三艘驱逐舰和一些护航船只的掩护。5月20日,舰队开始通过丹麦海峡,下午1时,瑞典的载机巡洋舰“哥特兰”号发现了她们,并持续跟踪了2个小时。瑞典情报官将这一情报通报给英国大使馆,数小时后英国海军就已经知道,两艘战斗力强大的德国军舰已进入北海。本土舰队司令约翰·托维上将命令舰队准备出击,同时密切关注德国军舰的动向。

5月20日晚,”欧根亲王“及其舰队到达挪威海岸,第二天一早他们被4架英国的飞机发现。21日中午,舰队到达卑尔根稍作休整并补充燃料,船员将舰装涂成灰色。当天19:30,舰队向北冰洋进发。次日4时,所有护航船只全部离队,“俾斯麦”和“欧根亲王”转向丹麦海峡。在德国战舰出航的时候,英国人也出动了。托维上将把他的兵力分为两个编队:一个以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、胡德号战列巡洋舰为核心,由霍兰中将指挥,旗舰胡德号;另一个以战列舰乔治五世号、战列巡洋舰反击号为核心,托维亲自坐镇旗舰乔治五世号。

5月23日,她们提高航速快速穿越丹麦海峡,她们受到了英国皇家海军“萨福克”号重巡洋舰(HMS Suffolk)的跟踪。19:22分,德舰上的水听器和雷达操作员在大约12500m处探测到“萨福克”号。两艘德舰随机开火驱离了她,“萨福克”撤退至安全距离继续跟踪。不久后,“诺福克”号(HMS Norfolk)也加入进来,德舰发现了她们并进行了5次齐射,其中3轮对英舰造成了跨射,两艘英国重巡随即释放烟幕撤离。此次交战造成“俾斯麦”的FuMo 23雷达被380mm的炮口暴风震坏(一说被震落的冰砸坏),不得不让“欧根亲王”航行在“俾斯麦”前方用雷达侦察。

5月24日早晨5:07,“欧根亲王”的水听器操作员侦测到37km外、280相对方位有2艘大型船只;5:45,水兵们发现了地平线上的烟雾,这两艘船正是“胡德”号战列巡洋舰和“威尔士亲王”号战列舰。随后就爆发了著名的丹麦海峡战役。

1941年5月24日5:52,双方的距离已经降低到26km,“胡德”率先开火,然而由于“欧根亲王”走在前面被“胡德”误认为是“俾斯麦”,因此“胡德”向实际的“欧根亲王”开火,而“威尔士亲王”向“俾斯麦”开火。此时的英舰是舰艏迎面向德舰开来,只能使用前部主炮;而德舰的主炮都可以瞄准英舰。

交火后几分钟,英舰向左转向20°以使用后部炮塔,此时德舰将火力都集中在“胡德”号上。“欧根亲王”的一枚203mm榴弹命中了“胡德”的防空火箭并引发了大火,但不久就被扑灭。6时,英舰左转20°以和德舰平行,“欧根亲王”转而攻击“威尔士亲王”号以吸引注意力。随后,“俾斯麦”的第5轮齐射精准命中了“胡德”,380mm穿甲弹穿透了听的上部装甲带并引发了Y炮塔弹药库殉爆。6:09,“胡德”在挣扎中沉没,“欧根亲王”和“俾斯麦”开始集火“威尔士亲王”。在之后的交火中“俾斯麦”重创“威尔士亲王”号,“欧根亲王”也命中她3发炮弹。在命中“俾斯麦”3枚356mm炮弹后,“威尔士亲王”号仓惶撤退。

尽管俾斯麦的指挥官恩斯特·林德曼上尉强烈主张追击威尔士亲王并摧毁她, 吕特晏斯上将还是坚决拒绝了这一请求,而是命令二舰前往北大西洋的开放水域。10点,“欧根亲王”行至“俾斯麦”后方检查受损情况,在交战中,“威尔士亲王”号的炮击造成“俾斯麦”油箱受损并漏油,油污漂浮在海面上。

后续文章将在明天补充,敬请期待~

福利时间

标签: